所在位置: 首页> 资讯> 通知公告>
广州华侨博物馆中长期发展规划(2025-2035年)
2025-04-30 15:34

广州华侨博物馆中长期发展规划

2025-2035年)

 

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广府华侨精神,全方位展示广府华侨华人的突出贡献,打造广府华侨华人精神家园,广州华侨博物馆组织编制《广州华侨博物馆中长期事业发展规划(2025-2035年)》,旨在明确近十年我馆工作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进一步优化综合管理、陈列展览、宣传教育、藏品保护和管理等工作,提升华侨华人研究和展示水平,努力创建国家二级博物馆。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博物馆条例》《博物馆定级评估办法》广州市博物馆规定等法律法规,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凝聚侨心侨力,推动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

二、总体目标

广州华侨博物馆对照博物馆定级评估的各项要求和指标,努力在本规划期间国家二级博物馆。坚持“以侨为桥,以馆为媒”,充分发挥广州华侨博物馆的桥梁作用,努力打造全球华侨华人精神家园,成为讲好中国故事、湾区故事、广州故事和弘扬广府华侨精神的重要窗口,推动广州统战侨务工作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三、主要任务

(一)党务建设

1.政治建设更加坚定有力。牢固树立 “四个意识”、坚定 “四个自信”、做到 “两个维护”,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文化事业和博物馆发展的决策部署

2.全面加强党组织建设。完善党支部工作机制,提升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培育和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党员干部队伍,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3.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推动党建工作与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宣传教育、藏品管理、学术研究等业务工作紧密结合,以党建推动博物馆各项事业取得新突破。

(二)制度建设

1.完善法人治理体系。探索设立理事会、监事会,吸纳文博、教育等领域专业人士,提升管理效能。

2.健全制度化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推动博物馆制度规范化、体系化、科学化建设,为各项工作开展提供准绳和依据。

3.推动社会力量与博物馆建设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博物馆共建共享水平。

(三)基础设施建设

1.优化服务环境。改善馆容馆貌、导览标识及无障碍设施,增设免费WIFI、充电等便民服务。

2.提升信息化水平。升级智能导览、电子讲解功能,提供个性化精准服务推动文旅资源与公共服务融合。

3.推进数字化博物馆建设。推进5G网络覆盖,拓展智能化、交互式应用,打造新型智慧化服务场馆。

(四)人才队伍建设

1.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管理机制,逐步建设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人才队伍。

2.通过公开招聘等多种形式,加大专业性人才、科研人才的引进力度,实现人才教育、职称结构的不断优化。

3.坚持“人岗相宜、人事相宜”原则,健全人才教育培养机制。通过在岗培训、交流锻炼等多种形式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

4.重视科研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的科研和学术环境,提高干部科研积极性,推动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

(五)安全生产

1.强化安全防控。不断优化安全管理制度,定期开展安全培训、防汛应急演练、消防月教育活动等,日常检查中及时发现问题,整改安全隐患。

2.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做好消防、安保、工程设施配置各项工作,定期做好消防设施维保检查,确保消防设备设施正常运转。

3.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工作。落实网络安全管理人员职责,加强对网络信息系统的维护更新,防止信息系统被破坏、攻击等,坚决守住不发生安全事故底线。

(六)陈列展览

1.打造精品展览体系。深挖藏品与华侨华人历史文化资源,创新展览选题策划模式,优化展览设计,推出“华侨华人+”“我和祖国有个约会”等展览品牌。

2.提升基本陈列品质。吸纳专家观众的可行性建议,不断完善提升基本陈列内容。

3.升级展厅设施环境。完善展厅硬件设施,根据相关要求,完善展厅专业展柜、灯具等配置;设计制作与展览主题相适应、形式新颖的特色打卡点。

4.争创行业标杆奖项。推送优秀讲解员参加国家、省、市级别比赛;对标优秀案例提升策展水平,积极申报陈列展览奖项。

(七)宣传推广

1.强化品牌形象建设。使博物馆标识系统与博物馆品牌文化、信息管理相统一,形成良好的品牌效应,协助提升博物馆知名度。  

2.加强融媒体平台整合推广。充分应用视听、影像、多媒体、互联网等技术手段拓展我馆的传播力度,形成博物馆宣传矩阵打造智能融合宣传平台,提升影响力

(八)社会教育与公众服务

1.深化品牌教育活动。持续打造我和祖国有个约会“我们的节日”“侨课进侨校”等特色项目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积极申报与华侨历史文化有关的国家级交流基地、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市级党员教育基地及A级景区等。

2.优化开放服务机制。适当调整博物馆开放时长,每年暑假期间,延长开放时间不少于30天;积极开展夜间活动助力城市文化经济;完善观众调及反馈机制,提升服务精细化水平。

3.加强服务团队建设。培养多语种讲解队伍,拓展志愿服务合作网络,联合高等院校中学、市机关党员志愿服务队等共建高素质志愿服务团队。

4.推进研学品牌建设。深化“侨心共筑航空梦”等专题研学活动,联动学校及社会教育机构等讲好湾区故事,扩大“侨课进侨校”等品牌活动辐射范围,以馆校共建模式,激发当代青少年的使命担当。

5.创新合作共建模式。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运营,开展优质导览服务、设计销售特色文创产品、开发精品研学体验、引进策划高端展览等,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九)藏品征集

1.明确藏品征集方向。根据本馆定位制定收藏范围,重点征集广府华侨华人相关的藏品,兼顾五仙门发电厂及广州电力发展史料。

2.拓宽征集渠道。加大经费投入,结合有偿征集与无偿捐赠,拓展藏家及收藏单位联系;提高征集频率,运用网络平台发布征集公告;通过调拨、交换、借用等方式整合藏品资源,提升藏品征集品质

3.规范征集程序。健全管理制度,实行集体决策机制,实现藏品征集的公开化、透明化。

(十)藏品管理

1.健全管理体系。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原则建立藏品征集、鉴定、登记、入账、建档等全流程保护管理体系;科学梳理藏品,优化结构布局。

2.强化安全防护。推进文物库房建设,配备专业安全防护设施;严格执行藏品存放提用制度,实行珍贵文物专人专柜管理;建立责任追究制。

3.完善数字化建设。建立完善藏品档案和数据库,规范权限管理,依法开放部分数据促进学术交流。

4.做好预防性保护。改善展柜微环境,建立藏品监测系统;维护库房恒温恒湿设备,定制专用囊匣保护藏品。

(十一)学术研究

1.提高研究能力。推进展研结合,打造学术研究品牌;培育侨情研究团队,鼓励馆内人参与课题研究,提高研究能力。

2.拓展学术合作。积极申报各级课题,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在重大项目上实行跨单位合作;积极参与并举办高水、专业性强、在业内有影响力的学术研讨会,实现科研成果创造性转化应用。

3.创新科研管理。组建跨专业科研梯队;建立科研激励机制,建设研究型博物馆。

(十二)“侨博之友”建设

1.组建非营利组织。联合学者、捐赠人、志愿者及文博爱好者成立“侨博之友”,助力华侨历史文化传播与侨博馆发展。

2.规范运营机制。制定组织章程,明确会员权利义务、管理架构及业务范围,保障规范化运作。

3.联动馆内事务。组织会员参与展览策划、学术研究、公众服务等工作,提供资源支持与协作。

 

 

                           广州华侨博物馆

                          2025430